
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,转眼,暑假即将结束。面对新学期,很多家长都是既开心又焦虑,一方面为孩子不在家做“混世大魔王”而开心,一方面又为孩子这一个假期的状态而担忧。本期,我们将共同探讨中小学生该如何摆脱“假期综合征”,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。
这是一份开学心理调适指南,悄悄送给各位家长和同学,希望每一个同学们新学期,从“心”起航,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到来以及校园生活。
1.认知上:对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关注,总是感觉哪儿都不舒服,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。
2.情绪上:情绪起伏大,容易产生消极情绪。
3.行为上:起床困难,容易迟到,坐立难安,对手机等电子产品过度依赖。
4.躯体上:食欲下降,肌肉紧张,睡眠质量变差。
一、调整生物钟是首要
假期过后,生物钟被打乱,因此应在节日过后,迅速调整作息时间。特别是在临近开学的一周,家长要引导孩子开始适应上学的生物钟,尽可能按时起床、睡觉和用餐,并配合一定的户外活动。特别有效的是,身教重于言教,家长应该在这段时间内,和孩子一起把生活作息恢复到学习阶段的状态,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。
暑假期间很多家长忙于工作,对孩子疏于照看,打电脑游戏、上网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节日时间。假期接近尾声,最好用阅读来代替上网等活动,这样可以在节日休闲和开学紧张学习之间形成一个缓冲阶段。也可带孩子到体育活动场所运动,锻炼强度不宜太大,比如散步、跳绳、打羽毛球、打乒乓球等,以转移孩子们的兴趣。
暑假期间,由于工作和疫情防控状态,家长常常疏于对孩子们的教育。在开学前这一个多星期,家长要多关心孩子,多与孩子交流、玩耍,帮助孩子规划时间、制定计划、安排活动,帮助孩子尽快走出“假期综合征”。
二、调整心态是关键
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他人沟通,建立一个由亲朋好友组成的支持体系,增强交际能力,让乐趣充满学习和生活。同时,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,一旦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,要多跟朋友、亲人或老师倾诉,找到适当的“载体”,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,减轻压力。
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,学会利用自我暗示的技巧,利用沉思、遐想、放松等方法应付压力,选择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,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。保持平和心态,学会以放松为主导的“慢生活”,在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,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。
家长应注重寓教于乐的引导,帮助孩子转入新的角色,让孩子知道上课并不枯燥,引导他们体验进取的乐趣,体会学习的成功感。
首先,假期最后几天,家长和孩子需要好好待在家里,把自己放回平日的生活规律中,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,制订学习计划。例如新学期要在成绩上取得怎样的突破,学习怎样一种新特长等等。学习计划不宜定得过高,应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。在制定计划、理清头绪的过程中,帮助孩子意识到开学将至,树立自信心,平复假期中躁动的心,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。
其次,临近新学期,孩子难免会有些紧张,家长可以与孩子聊聊学校里面的同学、老师,帮助孩子放松心情;同时多说一些欣赏、鼓励的话语,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,通过放松的方式减轻“假期综合征”。
再次,科学防疫不能少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,家长和孩子要客观、理性面对疫情变化,既不能过度恐慌,也不要放松警惕。要正确、客观认识新冠等疫情,坚持做好个人防护,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最后,家长要以积极、乐观的态度,激励、引导孩子,调动孩子上学的积极性。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将上学期的课本翻阅一遍,同时去一趟书店,翻翻下学期的教辅书籍。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,还能大概了解下学期的学习内容,让孩子做足准备,既可以养成有条不紊的做事的好习惯,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,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。另外,开学前的仪式感必不可少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置办新学期的学习用品,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。
孩子的“假期综合征”,是正常现象,就像成人放长假后不愿上班一样,只要家长有策略地做好引导,孩子会很快适应新学期的生活。
孩子无论在学习方面,作息安排方面还是自我情绪的调适方面,都需要摆脱个人的局限性,主动寻求帮助。建议开学前父母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度沟通:以“新学期,新希望”为主题,开展一次交流畅想,展望新学期生活。
孩子如果在开学前后出现心理困扰和问题,家长可以向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沟通交流,寻求帮助,以尽快调整孩子认知、情绪、行为和躯体反应,让孩子顺利地度过开学适应期。
文案 @ 德育处
图片 @ 程一航
编辑 @ 吾 同
责编 @ 王立博